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26篇
  免费   955篇
公路运输   4225篇
综合类   4807篇
水路运输   3216篇
铁路运输   3704篇
综合运输   829篇
  2024年   57篇
  2023年   124篇
  2022年   348篇
  2021年   608篇
  2020年   594篇
  2019年   315篇
  2018年   276篇
  2017年   365篇
  2016年   346篇
  2015年   485篇
  2014年   1238篇
  2013年   928篇
  2012年   1374篇
  2011年   1377篇
  2010年   1166篇
  2009年   1042篇
  2008年   1089篇
  2007年   1437篇
  2006年   1261篇
  2005年   741篇
  2004年   470篇
  2003年   293篇
  2002年   213篇
  2001年   188篇
  2000年   123篇
  1999年   65篇
  1998年   40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35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1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高职院校以培育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主要宗旨,而仅仅只是具备高端专业技术还不能够作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德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关键。“课程思政”是在思政课程基础上的发展与创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发展是落实好“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核心。本文提出:通过不断提升教育工作者对思政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与自身思政素养,注重加强思政教育能力;通过学校内部各方共同研究,在具体教学活动过程中注重发掘符合教学实际的思政元素的同时,不断探索出一套较为完善的大思政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12.
张瑞瑞  陈科  尤云祥  季梦 《船舶力学》2021,25(6):704-715
利用大型密度分层水槽开展了下凹型内孤立波作用在FPSO上的载荷特性系列实验;并依据实验工况,考虑KdV、eKdV和MCC内孤立波理论的适用性条件,数值研究了FPSO内孤立波载荷成分构成;基于实验结果和载荷成分构成,建立了FPSO内孤立波载荷的理论预报模型.研究表明:FPSO内孤立波水平载荷由粘性力和Froude-Krylov力组成,而垂向载荷主要为垂向Froude-Krylov力;Froude-Krylov力可通过动压力沿FPSO浮体湿表面积分得到,粘性力则通过经实验回归的摩擦系数Cf、形状修正因数K乘以内孤立波诱导水质点切向速度沿FPSO浮体湿表面积分得到.系列实验结果得出:摩擦系数Cf和形状修正因数K与雷诺数Re、KC数和流体层深度比h1/h有关;摩擦系数与Re呈自然对数关系;而形状修正因数K与KC数呈幂函数关系.理论预报模型预报的水平载荷、垂向载荷结果均与系列实验和数值结果吻合较好,并且发现随着内孤立波振幅的增加,载荷幅值近乎线性增加,而且上层流体深度对水平力幅值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随着"铁路畅行"和"客运提质计划"的提出,提供高质量、个性化的旅客服务成为高速铁路客运发展的关键方向。为打造全新旅客行李服务概念,基于"铁路畅行"会员常旅客计划,构建全流程、门到门智慧行李服务方案,从旅客需求角度出发,采取"人货分离"模式,突破传统站内行李服务的模式,拓宽业务场景,延长商业链,形成一套系统完整的方案。全流程智慧行李服务作为一项新的服务模式,为培育旅客需求,提高顾客粘合度,挖掘高铁行李服务的潜在市场,优化铁路盈利结构,加快构建铁路客运服务体系,提升铁路在运输市场的竞争力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4.
熊宇茜  叶昕  王可 《综合运输》2022,(1):3-8+69
随着城市尺度不断扩张,由职住分离带来的长距离、长时间通勤交通问题日益严重。为研究多模式交通环境上海居民职住位置选择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基于网络问卷调查数据、上海市路网数据及房价数据,构建方式选择与目的地选择联合模型,按照选择次序,分析各出行方式的服务水平和房价等变量对居住地和工作地的选择影响。结果表明,居民倾向于选择通勤距离近、交通可达性良好、房价低和人文生活环境较好的小区工作生活,同时年长者和低收入群体对通勤距离和房价更敏感。  相似文献   
15.
刘凯山  周贺 《时代汽车》2022,(1):103-104
近年来,随着我国现代经济建设,人才的战略价值日臻突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关键驱动力,更是行业经济增长的核心资本,其有效培育得到了多方关注。对此,国家亦是提出了系列教育方针政策,包括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为职业院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开启了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新路径。本文基于对高校课程体系的相关概述,着重就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16.
针对市域快轨中逐渐增多的超长隧道区间,即同一防火单元内存在多列车追踪又不能设置中间风井的区间,既有的设计规范及应用案例在防灾救援模式方面仍有不足之处,需要做进一步深入研究。在总结超长隧道区间防灾救援技术特征及现状基础上,从最大限度确保车辆及人员安全,提高超长隧道区间救援效率,降低对线路运营的影响方面,首次提出采用独立疏散通道+救援站的救援思路。相较于常规救援模式,该方案下事故区间待救援列车及乘客数均减半,而工程投资仅增加20%~30%,性价比较高,可为今后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为刻画拥堵空间排队与溢出现象对交通流分配的影响,提出考虑拥堵空间排队与溢出的道路网静态交通流分配问题,并构建相关的求解算法,用于描述交通需求在起讫点移动过程中路网整体的宏观运行状态。首先,丰富和完善考虑拥堵空间排队与溢出的静态交通流分配的相关假设,提出次生瓶颈、拥堵干扰与渗透和分段化路段阻抗等基本概念和理论,来刻画拥堵交通瓶颈、拥堵空间排队等交通现象;其次,建立网络瓶颈识别算法和空间排队回溯算法,基于此构建考虑拥堵空间排队和溢出的增量分配算法,用于求解交通流分配的结果;最后,通过使用一个具有说明型的算例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建立的瓶颈识别、排队回溯和增量分配算法可以识别路网中的瓶颈位置及其拥堵排队区域,并可计算得到各路段上的分段分配流量;与点排队只影响瓶颈路段的运行状况和均一的路段分配结果相比,可有效描述路网整体的宏观运行状态以及由于拥堵空间排队所导致的拥堵干扰与渗透现象;不同于“时间片”的伪动态交通流分配模型,新建算法的分配结果是“全时段”与“整体性”的路网宏观运行状态,包含了拥堵瓶颈的具体位置和空间排队的干扰与渗透情况;一般拥堵点排队模型和基于“时间片”的拥堵空间排队模型难以刻画拥堵干扰与渗透现象以及路网整体的宏观运行状态,故所建立的分配方法是对传统拥堵交通流分配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70~80年代修建的高桩码头由于长期处于氯盐侵蚀的环境中,码头浪溅区梁板钢筋容易发生锈蚀膨胀,进而引起混凝土纵向开裂、脱落。为保证码头结构安全需要对此类型的梁进行维修加固,基于实际码头维修加固工程对加大梁截面和粘贴碳纤维布两种维修加固方法进行介绍,从应用范围、施工效率、质量及成本4个方面对两种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加大截面法比粘贴碳纤维布法的适用范围更广泛,但在施工效率、成本、施工难易及质量可控性等方面,粘贴碳纤维布法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9.
顾炳  姚晨佼  赵国良  罗升  许可 《船舶工程》2020,42(5):123-129
本文提出了基于深海工作站运搭载的变径缆海底布放回收方式,介绍了变径缆海底布放回收装置的主要工作原理和结构组成,完成了布放回收装置主要部套件的设计计算以及和电液控制系统的设计及计算。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The advent of the autonomous vehicle (AV) will affect not only the transportation system, but also future patterns of land development. Integrated land use and transportation models will be critical tools in assessing the path forward with this technology. Key questions with respect to land use impacts of AVs arise from potential changes in sensitivity to travel and reduced demand for parking. It is an open question whether AVs will induce urban sprawl, or whether spatial economies of agglomeration will mitigate any reductions in travel time sensitivity. The deployment of shared fleets of AVs would likely reduce parking demand, producing yet to be explored impacts on property development within existing urban footprints. We perform a critical assessment of currently operational models and their ability to represent the adoption of AVs. We identify the representation of time in such models as a vital component requiring additional development to model this new technology. Existing model applications have focused on the discrete addition of new infrastructure or policy at a fixed point in time, whereas AV adoption will occur incrementally through time. Stated adaptation surveys are recommended as tools to quantify preferences and develop relevant model inputs. It is argued that existing models that assume comparatively static equilibrium have been convenient in the past, but are insufficient to model technology adoption. In contrast, dynamic model frameworks lack sufficient structure to maintain reasonability under large perturbations from base conditions. The ongoing advancement of computing has allowed models to move away from being mechanistic aggregate tools, towards behaviourally rich depictions of individual persons and firms. However, much work remains to move from projections of existing conditions into the future, to the evolution of the spatial economy as it evolves through time in response to new technologies and exogenous stresses. Principles from complex and evolutionary systems theory will be important i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ls with the capacity to consider such dynamic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